首页 > 资讯中心 > 研究动态

膳食模式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

      2021年8月31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团队在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发表综述文章Evaluation of Dietary Pattern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该研究由2020年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牵头,并在美国农业部营养证据审查委员会的支持下,对2000年开始至2019年10年间发表的与膳食模式相关的文章进行检索与分析,探寻膳食模式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该研究旨在为推进相关的营养学研究,为《2020-2025年美国膳食指南》提供科学证据,探索膳食模式在改善居民健康、降低慢性疾病风险中所起的作用。

膳食模式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图1)

图 Steven B. Heymsfield团队近期在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综述性文章《Evaluation of Dietary Pattern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研究方法

      该研究通过系统综述的方法通过搜索不同的数据库总结了膳食模式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文献,并且根据膳食模式的研究方法(先验方法与后验方法)对结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最终该综述对153篇文章 (包含6,550,664名参与者)进行了分析总结,除一篇文章来自随机临床试验,其余152篇文章均来自观察性研究。


基于先验分析的研究结果

      在随机对照实验中,患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地中海饮食(额外摄入橄榄油、坚果)组或控制饮食(对照)组中。结果显示,在为期4.8年(中位数)的随访中,食用任何一种干预饮食都能够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

      而在其它观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不同研究中膳食模式的名称、评分标准都不尽相同,但无论膳食模式标签、评分标准有何差异,营养素密度高的膳食模式都能够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结论较为一致。当参与者遵循一种膳食模式的同时兼顾其它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参加适宜的身体活动)时,膳食模式与健康指标之间将会展现出更强的关联性。

膳食模式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图2)


基于后验分析的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我们时常给予膳食模式不同的标签,如健康膳食模式、地中海膳食模式等,但与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饮食中是否包含大量蔬菜、鱼或其它海鲜、豆类、全谷物、植物/蔬菜以及橄榄油等食物;而使全因死亡率显著升高的影响因素为高摄入量的肉类或加工型肉制品,如牛肉、猪肉、香肠、红肉/红肉制品、新鲜的/加工的海鲜等;高摄入量的冰淇淋、奶酪和全乳等高脂乳制品等;高摄入量的精制谷物、面粉制的食物(如糕点、甜点)、巧克力、饼干等;以及低摄入量的低脂乳制品、米饭和面食、水果、鱼或海鲜、深绿色蔬菜。

      总之,尽管这些研究的设计分析方法、饮食评估方法、研究开展的地理位置及膳食模式标签存在差异,但结论达到了高度一致:在中老年人群中,营养素密度高的膳食模式——摄入更多的蔬菜、豆类、水果、坚果、全谷物、非精制谷物、鱼类以及不饱和植物油,同时摄入较低量的动物产品(如红肉、加工肉等)、高脂肪乳制品、精制谷物以及糖果等与较低全因死亡率相关。

膳食模式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图3)


个人观点

      该综述很好地总结了目前为止全球关于膳食模式与全因死亡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观察性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的一个特点是纳入和排除标准非常严格,纳入的文章研究质量非常高;虽然只有纳入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但是观察性研究的证据结果非常一致,在不同国家之间也有很好的外推性。

      然而,该综述文章本身不能进一步深入评估不同种族间的区别或者差异性。鉴于文中提及的大多数关于膳食模式的现有证据来源于西方国家,以及文化差异导致的烹饪方式不同、种族差异导致的基因背景的差异不同,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中国人群中膳食模式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前瞻性关联,以及单个食物组分在这种关联中所起的作用。在中国人群中同样缺乏高质量的长期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探究因果关系。此外,膳食模式与健康之间的机制尚待解析,利用多组学整合的方法,例如肠道微生物组、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探究膳食模式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分子机制是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最后,膳食营养研究最终需要惠及个人。那么这些统一化的膳食模式推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个体受益需要进一步准确评估。如何在指南推荐的膳食模式基础上融合精准营养的最新进展,如营养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营养n-of-1干预等,可能是未来膳食模式研究需要重点考虑的研究课题。


作者介绍

    郑钜圣博士,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负责人,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精准营养防治研究,特别是探索遗传、肠道菌群与营养互作在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新方法在精准营养领域的应用;此外,围绕肠道微生物组流行病开展遗传学和多组学队列研究,揭示人体微生物与营养、健康的关系。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担任BMC Med杂志编委以及多个国际SCI杂志审稿人,曾获得帝斯曼亚洲缤纷科技奖-中国青年学者营养科学奖。


参考文献

English L , Ard J , Bates M , et al. Dietary Pattern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NESR Systematic Review[J].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Nutrition, 2021, 5(Supplement_2):403-403.  doi:10.1093/cdn/nzab038_015